有官吏都低头不语。
刘邈环视全场,最后将目光停留在了钟繇身上,问道:“元常,卿为主簿,掌管文书,可有看法?”
钟繇知道刘邈是想让他引个头,于是答道:“府君,繇见户口簿册还是光和年间所记,户口与田地方面与现在是否会有所出入?”
刘邈道:“恩,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杨卿以为如何?”
郡丞杨弘本来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来打酱油的,没想到刘邈却将话头抛给了他,他只好回答道:“理应有些出入,但料想差别不大。近些年来,郡内先是黄巾作乱,再是盗贼猖獗,户口略有减损,赖有中原流民迁入补充,总体应当能够维持平衡。”
杨弘的话尚算中肯,刘邈微微点头,又道:“既如此,为何郡内赋税却逐年减少,以致于与以往相差数倍之多?”
杨弘想了想,答道:“郡内人口虽然与簿册记录相差不大,但多有沦为流民、山贼和失地破产者,而且郡内很多田地由于人事变迁而荒芜闲置,这些都有损于赋税征收。”
“杨卿所言也有道理,可这赋税数量着实损失太多,每年上缴朝廷及支付俸禄用度之后,估计都所剩无几吧?我见如今府库存粮即将告罄,而距离今年征缴赋税之期尚有四五月之久,这点存粮能够支撑吗?”
杨弘答道:“若无意外支出,勉强可以。”
刘邈不由嗤笑了一声:“谁又能保证没有意外发生呢?如今已到了青黄不接之时,百姓家中存粮估计已将耗尽,若再有盗贼作乱,流民必将增多,本官作为郡守,又怎能见之而不救呢?”
顿了顿,刘邈又问:“近几年灾祸频发,盗贼横行,出现府库不济的情形不在少数吧?以往的府君都是怎么做的?”
杨弘答道:“若有不济,故府君均会向郡内大族借粮,待赋税收上之后再予以返还。”
“此非长久之计啊!总靠大族周济,还要太守府作甚?”刘邈皱眉道。
杨弘默然不语。
“邈蒙天子信任,任郡守一职,曾立誓治理好九江,使百姓富足,府库充盈,以报天子厚恩。如今却面临如此窘境,我决不能让这种局面继续下去,诸位都是郡中肱骨,当共图良策。”刘邈顿了顿,接着说道,“邈听闻,欲要积累财货,无外乎开源节流。节流暂且不谈,开源可有可能?杨卿,听说你任郡丞已有数年,治政经验丰富,可有良策教我?”
杨弘拱了拱手,道:“属下愚见,目前来看,莫过于增加税率一途。”
刘邈深深地看了杨弘一眼,不由暗暗叹息,这人才能是有的,可总觉得其心思叵测,刘邈心底彻底绝了用他的心思,于是毫不客气地否定道:“税率乃朝廷所制,岂能随意更改。其他人可有良策?”
现场又是一片静谧,就在刘邈不耐烦,想再找个拖接下去的时候,突然有一人发言了:“府君,属下有一策,或可解府君之忧!”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