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的情节魏景明有些忘了,但当时看的时候有过把某些角色当场撕了的冲动。
《北京爱情故事》呢也捧出了大量的演员,不过在这个世界呢,是没有这部电视剧的,魏景明感觉青春再也回不来了。
不过回不来就回不来吧,反正魏景明还小,离青春这个话题还有点距离呢。
当然了,《北京爱情故事》很有名,里面的片头曲《北京北京》同样非常出名。
同一个地点,不一样的时空,魏景明在这里重新让《北京北京》跟大众再次见面。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
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
我似乎听到了它烛骨般的心跳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在这里失去
北京北京】
魏景明的声音不像汪老师那样有沙哑的感觉,也没必要完全去模仿的,只要魏景明能把歌曲的核心唱出来就行了。
那么《北京北京》的核心是什么呢?
这就要结合城市来看了。
很多人为了梦想,来到了北京,可是后来才发现,北京不是梦想的样子,地下室里看不见的光明、永远堵在路上的公交车,为了多维持一段生活而吃了很多天的泡面,而梦想,原来望不见头。
于是继续在北京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
我们欢笑、哭泣、活着、也死去……那是来自灵魂的声音,像心一样,在挣扎。
里面有抱怨,有无奈,有挣扎,还有期待,以及妥协。
是不管梦想是否实现,都要与它融为一体的倔强。
【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
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
在这儿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在这儿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
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请将我埋在这里,因为这里有太多我眷恋的东西,我熟悉的一切,而它,也熟悉我,我的心已经在这里成长,退了颜色,再也没有办法回去。
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是活着的。
魏景明一个“乡下人”对首都的印象很大程度都是来自这首歌,以至于还在上学的魏景明在一定时间内甚至放弃了上清华北大的目标,就是怕以后会过得这么惨呢。
后面确实想多了,小小的清华北大也就那样吧,魏景明不上也罢
《北京北京》单纯只论质量的话跟魏景明其他的歌还是有点差距的,但怎么说呢,一首歌好不好并不是只看好不好听的。
很明显,《北京北京》主打的内容就不是大众意义上的“好听”,而所有粉丝也明显听懂了魏景明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
在大城市里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了的。
总感觉听完《北京北京》之后,再去听《牧马城市》也别有一番风味,这算是魏景明的歌曲自助餐吗?
不过魏景明的这首歌要是在专业人士眼里说不定还会得到一个“无病呻吟”的评价,你魏景明都没有在北京住过,凭什么写出这样的歌,不是无病呻吟是什么呢?
对此呢,魏景明记得这么一句话:“创作者就是把别人的痛苦做成艺术,而你不能痛苦,你痛苦就会被别人做成艺术。”
别人的痛苦之源是创作的一个很好源泉,毕竟自身的经历有限,总不能强制堵住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吧。
魏景明上一首以城市为名还是《城都》,看来每个城市的不同通过歌曲还能看出来呢。
京城的风格在这里一览无遗,一首名为“现实”的歌,把无数人的梦想按在身下狠狠摩擦。
漂游在此的人,要经历,要感受。这些经历与感受会刻在脸上,会写在心里,融在血里,然后在某个深夜独处的你的眼里,化作泪……
《北京北京》与《牧马城市》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诉说着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孤独与迷茫。
这不仅是每个人内心的写照,这更是千千万个孤独无助的年轻人内心的写照。在我看来,这是一首有灵魂的歌。
无论你身处何处,无论你多大,都会经历一段迷茫无助的时光,或许到那时,你才能真正听懂那些曾经听不懂的这些歌曲。
实际上《北京北京》的主题不是北京,而是身藏在城市里面的一种孤寂和落寞的感觉,好的作品不分地域限制,这首《北京北京》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北京,而是它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
但是因为北京是个特殊的城市,给大家的印象更多是政治中心和为了理想而奋斗在此大量的北漂。所以当这首歌出现时我们主观上将其归为是在宣泄漂泊的无奈和奋斗的沧桑。
我们所理解的《北京,北京》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
不同的城市在不同文化给了不同的意象,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心花怒放》里一度很火的那首《去大理》,去大理也好,去丽江也罢,拉萨也行,你要有钱就一路去到马尔代夫,重点不是去大理,而是那种逃离喧嚣的意象。只要这个城市符合这种意象,那么就可以成为这首歌的内容。
很可惜的是,魏景明去过的城市并没有让这些带有城市名字的歌出现,印象最深的也只有《城都》跟《北京北京》了,所以到北京和城都开演唱会的时候,魏景明必须得把他们安排上呀!
《北京北京》会让听众产生共鸣的原因有很多,但没有疑问的是,今天又多了一首为城市而作的歌,虽然和上一首的风格截然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