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关中天灾不断,再加上朝廷的税赋愈重,山陕两省多地民不聊生,原先炊烟袅袅的地方很多变成了荒地。
老爷岭一带本就人口不多,原本还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小山村,这几年基本上已不见人影。
两百多个青壮带来了八百多家属,现在李家坳有人丁一千三百多人。
除了身份清白的工匠及其家属,新进的流民张哲不打算安置在李家坳,李家坳以后是他的核心地盘,因为李家坳还关系着一个大秘密,除了原先的老李家坳人,其他人除了学生,很难进入,甚至连护卫队的营地都已经搬出了李家坳。
张哲带着李老汉等人花了一天时间走遍了周围十几个山头,这些地方基本都能安置人口。
如果把附近十几里荒芜的地方都利用起来,有了土豆和玉米这些高产的作物,再有充足的水源,这些地方养几万人不成问题。
没有一万人的精兵,张哲没有安全感,而要养活一万精兵没有十万人很难,十万人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州县的人口规模。
难!
很难!
除非给他一个县,一个州,甚至是一个府的资源。
资源是第一大约束因素,靠抢劫是涸泽而渔,在贫穷的华阴县能抢到多少东西,除非向东西两面发展,但是西面是西安府,有重兵守护,东面就是潼关,一出潼关面临的困难更大,没有一万精兵做底气,张哲直接不敢想。
开源节流是个办法,也是李家坳今后发展的大计。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多点发展,以点带面,张哲这时脑子里满是后世建立根据地的做法,但是他没有人才。
今天又有几个马家山的探子靠近李家坳偷窥,张哲已经命令莫得水放这些人进来,让他们有机会看到护卫队营地,并安排了百十个流民青壮在那里赖洋洋地操练。
视敌以弱。
张哲需要时间。
昨天,谢叔送来了十几个工匠,李家坳又多了九十多口人,这些人他全部安置在了溪滩东首,瀑布的南面。
十几个工匠中有三个铁匠,另外全部是兵器局和兵杖局的老人,全有残疾在身,据说都是伤在天启六年的那次大爆炸中。
张哲带着李虎、李老汉等人走在田埂上,脚下右边是绿油油的红薯叶子,左边是土豆,长势不错,李老汉他们是下了苦工的。
“再有百天左右就可以收获了!”张哲自言自语,他很期待这一天。
李老汉就跟在他身后,听到了张哲的话,笑着接过话头:“老家伙们可全是听公子的,下了死功夫,比伺候自己的婆娘还精心。”
张哲笑了,老家伙说话精着呢,意思是如果产量不高责任全在他张哲。
张哲前世是地道的山民出身,考上大学后才洗脚上田,对于这些作物他可是专家,他相信只要不出意外,两千斤的产量应该不会少。
地头最南边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一排房子,房子设计完全是张哲的手笔,一户一院,又连成一排,并修建一条简易的道路直通地势较高的李家坳主村。
张哲打算在工匠村两百米之外建一个兵工厂,先小打小闹弄起来,能做到自给自足是第一个小目标。
当然,火铳、火炮的性能必须改进,这方面张哲不缺理论,缺的是工艺技术,这很头痛,因为这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不过,他要的是改进而不是后世那种先进的热武器。
燧发枪在欧洲已经出现了近百年,后装枪还有近两百年才会在欧洲出现,张哲的目标是跳过燧发枪,直接研制后装枪。
“会出现的。”张哲有信心第一支后装枪在他的兵工厂里出现。
当张哲一个人返回家门的时候,心里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小雅现在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了。
小雅跟柳隐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当然关于张哲的事情在小雅心里是禁忌,是只有她才可以触及的禁忌,这让张哲稍感欣慰。
小雅成了徐佛的粉丝,她模仿徐佛的那份江南女子特有的气质,她学习徐佛出口成诗的灵性,就差没有成为徐佛的弟子了。
张哲摇头,暗恨,美则美矣,却不是那个一剑在手,傲气纵横的精灵般的小雅了,心想,找个时间要跟她好好谈谈,不要把好好小雅给我变没了。
只有一个人令张哲放心,那就是秋夕,秋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