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郭家店保卫战的指挥者,张海潮的主张还是比较受重视的,毕竟正是步兵第17团牢牢挡住了南北两只日军部队的突击,大家才能坐在这里谈论如何吃掉公主岭据守的日军。眼下这场胜利之宴,倒是有大半的功劳出自17步兵团。
作为一只新组建不久的军队,国民革命军的军官来源复杂,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甚至连山头主义都还没有竖立起来。虽然军中的留日学生、东北讲武堂、满清新军军官、工人及知识分子各自有一个没有明说的小圈子,但这些小圈子不过是出身相近军官的一种自发靠拢联络感情,并不是有什么人组织起来搞小团体。
再加上军中的政委组织和军政大学的不定期培训班,这种依靠私人感情形成的小圈子,一直都是被打压拆散的对象,自然也就不会如南方革命党人那样,革命刚刚成功,就有人开始拉帮结派搞政治斗争,结果让原本做革命军政府吉祥物的黎元洪,现在倒是成了真正的革命军政府领袖了。
正是因为这只新军队完全抛弃了过去旧军队的一切规矩,又打散了军中的私人团体,也就使得这只军队形成了这样的思想:一是服从于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二便是依赖于各自的战绩说话。
第一条是铁律,政委组织、后勤组织和参谋组织,这种伴随工业化而发展起来的职责明确的专业分工,使得旧军队中军事主官管理一切的独裁制度趋向于瓦解,使得国民革命军向着现代军队的组织方向迈步前进着。
试图在这样的组织体系下发展个人的小团体,无疑是一个极为艰难的任务。有这样能力的人,完全可以直接谋求取代吴川的位置,接手其在共和党、革命委员会的权力,而不用另搞一套了。毕竟现在的共和党和革命委员会,并不是吴川一个人说了算的政治组织。
革命军扩张迅速自然不会有论资排辈的情况出现,又加上共和党对于军中小团体的打击,于是军官的任命升迁,讲人情的少而论功绩的多了。这就好像是当初北洋在小站练兵,一切都以能不能打仗为优先考量,故朝气蓬勃,人才自然也就辈出不穷了。
如今日北洋之将领,昔日不过是农夫、小贩、童生出身的极多。只是在大清这酱缸里混的久了,北洋新军也就染上了未老先衰的毛病。第一代的北洋将领还没有退役,这支军队就开始堕落腐化,军中人事盘根错节,再无当初在小站练兵时,为国战而编练军队的蓬勃朝气了。
处于新生期的国民革命军充满着无限活力,就算如张绍曾、蓝天蔚这样的起义军领袖,也不得不服从于革命委员会的命令,放弃自己的军队接受军事委员会的改造。此前不肯放权的张绍曾带着20镇南下,结果就被北洋军给教育了,最后还是老实的回来接受革命委员会的教育,这已经成为了最好的教育样板。
是以,坐在这间屋子里的军官们,对于军事委员会的决定虽然有所抱怨,却也没有人敢自说自话,表示要带着自己的部队独走的。
随着张海潮对于军事委员会指示的支持,选择服从于军事委员会指示的军官们也就多了起来。第三师的师长张孝准自然是支持自己部下的主张的,第三师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获得了太多荣誉,实在是没有必要再去争夺最后一击的功劳。
中路军的一些军官虽然有着和军事委员会的不同想法,但是中路军指挥官吴禄贞却没有支持他们。吴禄贞并不是对于军事委员会的指示毫无看法,他内心其实是想着夜长梦多,应该先把嘴里的肉吃了再寻找下一次的战机的。
但是,这次将日军包围于公主岭,中路军几乎没有立下什么主要功劳,几乎都是西路军打的硬仗。吴禄贞一向心高气傲,虽然在奉天城外受到了冯国璋的教育,但他对于抢夺别人功劳这种事还是敬谢不敏的。既然把大岛都督以下包围于公主岭不是他所率领的部队立下的功绩,对于这最后歼灭日军一击的功绩,他其实是不想去拿的。
因此既然有军事委员会的指示,第三师又愿意服从,他也就不理会部下的眼色,同样选择了支持对公主岭围而不攻,等待阻击消灭日军的援军的指示了。
第四师的蓝天蔚尚在长春,而梁廷栋又不可能反对军事委员会的指示。政委的主要任务,原本就是要确保共和党和军事委员会的命令能够在军中落实。于是会议很快就变成了,要如何落实军事委员会指示的讨论。
对于如何落实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吴禄贞和张孝准两人显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吴禄贞一开始就表明了立场说道:“第三师在前期的作战中表现的极为出色,对于第三师的战绩第二师是钦佩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