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带大李盛袭的宏兴帝,必定是见过的。
宏兴帝或许没有真正经历那件事,但是一定听过,并且十分了解。宏兴帝对自己这位妹妹的教导可谓十分用心,不管他之前有没有这个心思,但是不可否认几乎是按照帝王标准教导的。既然如此,怎么也该和李盛袭讲讲潘淑妃的事情吧,就算不展开来讲,也该以此事潜移默化的教导。
策臣,你懂的不少呀。李盛袭笑眯眯的看着容治。
微臣愚钝,还请殿下赐教。容治十分恭敬。
你可别叫我真学了太祖,真叫你做了潘淑妃。李盛袭别有深意的说道。
一旁的留今没
大明白,只是看这样子倒像是自家殿下在调戏容长史似的。
她不由得看着容治,本以为这位多智的长史会茫然会羞涩,却不料他的神色一下子就收了起来。
留今愈发茫然,这怎么忽而就变成了这样,原先不还是在说笑吗?
殿下……留今依旧有些懵。
李盛袭摇了摇头,也没什么意思,去按我的安排做事吧。
她可没心思在外人面前揭自己祖宗的短,只是容治着实有些放肆。
所谓太祖宠信潘淑妃,为之诛杀功臣,太宗杀淑妃以谏之,力保旧臣,不过是太祖太宗联手做的一场好戏而已。
太祖末年,功臣做大,渐有跋扈之态,屡屡僭越。太祖担忧其有窃夺神器之心。
加之皇太子早死,太祖虽另立了太宗。但是太宗的威望到底不如当初的皇太子,一部分权臣虽臣服太子,却未必会臣服太宗。太祖怕自己死后,太宗不能将那些文臣武将收服,就选择提前朝权臣发难。
可是发难毕竟要有由头。
如果平白无故的出手,江山必定大乱。毕竟彼时李氏江山初定,北又齐国,西有西戎,都是虎视眈眈。杀权臣不难,难的是杀完那几个骄扈之心的权臣之后,旁人会不会觉得唇亡齿寒。
或许太祖在时,那些权臣还不敢作乱,但是太祖当时已是暮年,而太宗从前是当做臣子教养,怕是难以震慑。这个权利交接,也是难题。
所以圣上故意宠信潘淑妃,挑起潘淑妃和权臣的争斗。做出一副听信谗言的模样。
按理来说,这样铲除权臣更有可能给权臣落下话柄,以至于权臣造反。但是,这不是太宗出来收拾烂摊子了吗?
在太祖诛杀权臣的次日,太宗就设计杀妖妃,火速平息旧臣怒火,再保下旧臣性命,收拢人心。和太祖完成权柄交接,自此之后,太宗的储君之位,便稳固了起来,朝前朝后,得尽人心。
原本或许要大动干戈才能稳住的局面,就这样轻易化解。权臣杀了,太宗地位稳固了,余下的臣子对太宗也无不信服,一举多得。
太祖依旧是一个英明的君主,纵然有些小错,那也是瑕不掩瑜的太祖,太宗地位稳固且得了仁字的评价。
但是这一切,也不过是牺牲了一点太祖皇帝晚年的英明,和一个无辜的女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