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护送托马斯的运输飞船船长是有经验的老探险家,但在去太阳系壳膜层前沿的基地的途中还是遇到了突发险情。飞船被一股浮星碎石流挡道而不得不绕很大的圈子,甚至脱离壳膜层返回奥尔特云。托马斯明白,就是这个壳膜层与奥尔特云的接合部位,就是常窜到太阳附近的行星与彗星孕育的摇篮。这个地区的景观,算是以浮星为主的天界。这儿寒冷无比,太空中运行的多为缓慢移动着的浮星。地球人也许一看这些描述,就想象白雪皑皑的极圈,却想不到那儿是一片漆黑的天界。这里,除了柯伊伯探险家们的飞船上的照明灯外,其实什么也看不见。有些地球人也许想象既然探险家们的飞船有强光灯射向太空,总会有一速射向太空的光束吧?其实呢,这种想象力并不正确。因为这一带并没有空气或烟尘,灯光是不成光束的。因而,这里其实除了看到自己的飞船壳外,四面八方全是一片漆黑。有些人也许说,既然有大量浮星,飞船挨近它们,在飞船灯的照射下,必然看到它们的影子吧?那当然,不过,他们也有疏密之分。密的地方当然象楼层间那样国面八方都看到悬浮在空中的浮星。不过,一般航行的线路,则往往是选择星疏的地方,以求高速飞行。这时四面八方都离浮星比较远,也就是说,飞船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因一股碎石流而绕大圈,折回奥尔特云,这对于急于达到目的地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以形容的烦心。不过,人在大自然面前,总会感到自己的力量十分渺小。
别小看太阳系壳膜层与奥尔特云边缘地带的这些浮星,那些内太空太阳周边的行星其实也是从这里孕育的。这也是一个从星云到恒星与行星及卫星变化的的自然的法则。与人间一样,充满星斗的天界,也是经历着分分合合的过程。从小浮星到大行星,也是通过聚合由小变大的过程。在这个无数个浮星悬浮的天界,由于浮星的相互作用,由振动,位移与旋转,爆裂,常常使原来相以稳定,近乎静止的浮星,因某些浮星内部变化造成爆裂而使其周边的众多浮星失去平衡,一旦其中某一较大的浮星因此而转入旋转运动,其周边的小浮星即被其吸引并落到其上边,使其不断变大。当其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因奥尔特云太阳引力较弱而无法承受聚合变大的物体所受的太阳的引力而使变大的浮星向太阳系内侧移动,掉落到柯伊伯带后密度变大,体积变小,最终快速滑向太阳。如这类天体挨近太阳时速度加大到足以逃离太阳的捕获力时,他们即凭借近太阳时所获得的加速度快速逃离太阳且重回柯伊伯带附近,成为长周期行星或彗星。
浮星的这一情况,对于大自然而言,是一种平平常常的现象,但对于在奥尔特云与太阳系壳膜层探险的柯伊伯人而言,是一种叫苦不迭的坏天气。地球人有气象局,但柯伊伯探险者则则靠自己的飞船上的测振转像仪把这类险象由波转换成图像,能形象地看到其真实的场面。而且,这种场面是用人眼无法看到的。因为这一切,都在一片漆黑的天界中进行着的。对一般地球人而言,波,只是一条上下跳动的线条,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波,在比人类更高文明的地外太空人而言,也能通过仪器转控成可见的彩色影象。也就是说,漆黑只是一种给人的感觉器官中分不出明确的差别的粒子流。只因人的感官触觉无示分辨在其视觉神径感知范围外的微小颗粒的冲击,仅此而已。在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