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苗族“四月八”风情节,又称“亚鲁节”,是苗族人的祭祖节,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这天,苗族人聚集在一起,举行各种活动,追忆古代苗族英雄亚鲁王,人们在一起吹芦笙、跳舞、唱古歌、吃糯米饭和长桌宴,设拦门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大家在一起欢歌笑语,场面热闹壮观。
洗牛仪式:自古以来,苗族崇尚万物有灵,尊崇和敬重其它有着生命痕迹的天地生灵。相传远古时代,祖先火布冷造成猪马牛羊等畜群生灵之后,放养在祖奶奶居住的那广袤无边的地方。后来,亚鲁王接任王侯,前往祖奶奶的地方与牛马缔结了契约。马儿善跑,亚鲁王将赐战马给前方将士,用在战场上驰聘英勇杀敌;因为黄牛和水牛的力气大,亚鲁王将牛赐与后方的族人,用来耕作田地,生产粮食以保丰衣足食。为了抚慰牛祖一年到头劳作的丰功伟绩,他嘱咐后人在四月八这天禁止人们不准拉黄牛水牛下地耕作,而且要在当天给黄牛水牛用枫叶等药物配制的药汁,为其净身除邪,好吃好喝的孝敬黄牛水牛。后来,这条禁令渐渐的演变成了今天的洗牛习俗。
在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龙场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戏剧——地戏。龙场地戏的演出程序主要有“开箱”、“请神”、“跳神”、“封箱”等几个部分,演出在每年的正月和七月,龙场村表演的这堂地戏为:大唐盛世的《薛仁贵东征》和《薛丁山征西》两大部。
龙场地戏的腔调为江西弋阳民调,演唱以皮鼓、铜锣的敲打为节奏,以一人启唱,一人对调,一人启唱众人接腔的方式表达。唱腔高亢奔放,众合有序。打斗场面雄浑粗犷,古朴刚健。地戏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身披盔甲,脸谱戴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以脸谱形象定位人物角色。龙场地戏表达了村民们追求安宁生活的愿望,对祖先的缅怀,对忠义正直英雄的崇拜,对鬼神的虔诚。
花山布依族古情歌,布依语称“蕰褒蕰梢”,即男女诉说衷肠之意。花山布依族古情歌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布依族历代先民的不断创新发展,其固定的格式和内容一直流传至今,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其歌词内容涵盖了布依族生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方方面面。
苗族阿玛仁是指苗族人所唱的以娱乐、悠闲、传情为主要内容的歌曲总称。
苗族阿玛仁的歌唱环境以结婚和贺新房时居多,传统的“丢花包”、“赶坡”、“栽花树”、“四月八”等节庆活动也是苗族阿玛仁的主要歌唱场合。苗族阿玛仁包含了苗族的情歌、玩表歌、敬酒歌、诉苦歌、迁徙歌、迎亲歌、送亲歌、哭嫁歌等种类。
苗族阿玛仁曲调低沉与高亢交错,喜调、哀调、平调都有囊括,单声部与多声部相配合,同一种类的歌曲在不同的乡或村往往有好几个调。节奏婉转悠长,句式和篇幅长短不一,有独唱、合唱、领唱、重唱等演唱方式。无论男女老少,从孩童时期便跟着老人学唱“阿玛仁”。
居住在紫云麻山地区的少数,因为地理和文化原因,到目前还完整保持着手工织布传统。民族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2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它的图案可以从22种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其图案意境,就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色几何图形来体现,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富有艺术魅力。每道工序、每件产品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令人叹为观止。在纺织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织布工艺流传至今,堪称奇迹。
刺绣在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紫云民间民族刺绣,花样繁多,民间艺人手艺精湛。在针与线翻飞穿梭之间,美丽的图案跃然于布上。现在紫云的民间刺绣在亚鲁王文创公司的打造下,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族文创产品,并深受省外客商的亲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