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中一片宁静,摆放在御案一侧的景泰蓝万寿香炉中,正散发着屡屡淡淡的香气。
崇祯坐在书案之后,微攒着眉头,不停的比对着摆在书案上的几本摊开奏折,偶尔还拿起朱笔在折子上勾画记录着。
在天启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崇祯下旨捉拿的那十五个人,是崇祯和王体乾数次商量之后才拟出的名单。在那份名单中,除了和魏忠贤关系比较密切的,就是手中权力较大,尤其是握有兵权的官员。
在将那些人被清除之后,朝中虽然还有这不少被归入阉党,甚至归入了阉党核心的官员。但这些人,就像王体乾说的那样,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借魏忠贤的势力,来保住自己的官位,或根本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才依附于魏忠贤的。这些人在魏忠贤在时,或许还能勾结在一起给政治对手,甚至给皇权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在魏忠贤死后,这些人也就成了一团散沙,很难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了。在崇祯看来,剩下的这些人,不过都是一些只看重利益小人,而且还是底线极低的那种。
对于剩下的这些人如何处理,崇祯心中已经有了设想。首先必然要借着逆案的机会更换一批。通过更换,不仅要将这些人中过于贪腐或过于平庸的去除掉,而且还要将朝中一些关键的位置空出来,以便安置进自己想要用的人。其次,还要利用这些剩余的人员,来制约不久后进入朝堂的东林一系。
崇祯心里很清楚,在这件事情结束后,占据着此时道德高点,拥有着舆论优势,并且得到大明东南那些家族富商支持的东林党人,将不可避免的再次进入朝堂。对此,崇祯心中的感觉还是很复杂的,毕竟在后世,有无数人说过,大明王朝的灭亡,东林要承担很大的一部分责任。可是,就崇祯所知,东林党中也不都是只作空谈,不务实事的人,也有不少人能力突出的忠臣良将。比如孙承宗,卢象升。。。。。。如果将这些人才弃之不用,崇祯又觉得甚是可惜。
但是,在东林党人进入朝堂之后,就必然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党争!在后世崇祯曾经看过不少网友分析明朝灭亡的帖子,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党争。在明朝的末期,党争已经不是为了朝政的对错和好坏去争论,而是变成了无休止的党同伐异。从属于各党的官员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没有真理,只是为了利益,为了意气争吵。
崇祯相信,如果不给这些酷爱党争的东林在朝中找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说不定这些人就会将斗争的矛头指向自己这个皇帝。所以,崇祯并不打算像历史上的朱由检曾经做的那样,将大部分被归属于阉党的官员都换掉。在崇祯的设想中,他不仅想要保留下一部分阉党成员,甚至还要留下几个阉党的核心成员。让这个所谓的阉党,成为一股在朝堂中有一定实力的政治力量。
在崇祯的设想中,在自己的威望和权利没有达到完全控制朝堂的这段时间中。大明的朝堂政治会被成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即将回归朝堂的东林一系。第二部分,就是作为东林对手存在的那些阉党余孽。第三部分则是能完全听从皇权的或是可以干一些事实官员。
在这三方势力基本确立之后,崇祯便会尽可能的挑起东林和阉党的斗争,并且在这两个古代朋党势均力敌的争斗中的做好裁判工作。与此同时,崇祯会不断的发展壮忠于皇权的那方力量。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手中的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将斗的筋疲力尽的两拨人都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