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以准备不足等理由推脱,只有越王李贞一人起兵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李氏诸王实力不足,所以心虚。李贞其实也怕。起兵不久,李贞听到儿子李冲失败,马上想向武则天谢罪。后来李贞起兵不到一个月就失败了。可见,到了唐太宗时期,李氏王爷的实力就不太行了。
“唐自中叶,宗室子孙多在京师,幼者或不出閤,虽以国王实之,实与匹区夫不异”。到了中唐,李氏王爷只能待在京城了,连微弱的兵权也没了。雪上加霜的是,在中晚唐,还有两场大变故等着这些没有实权的李氏王爷。
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很快就跑到奉天逃难。然而皇帝跑得快,住在京城的宗亲们就不见得能跑了。唐德宗的亲戚李溯等就死于兵变。
到了唐末,发生九曲河之变,李氏皇亲几乎被屠尽。偶有幸存者,也不愿冒险起兵。
明朝的藩镇政策定型于明成祖朱棣。朱棣本人靠靖难之役上位,容不下拥有实权的藩王。于是“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明朝的藩王,可以得封号、爵位、俸禄,但不得封地,不允许太靠近民众,不能参与朝政。这看起来跟唐朝的王爷没什么两样。
但实际上,唐朝中后期限制王爷到地方,可明朝很乐于让藩王去经营地方。一般来说没什么大事,明帝还不想让藩王入京。藩王在地方有了一定权势,就有了屏障皇室的本事。当然,有些藩王也会尝试造反。《明史》就记载了安化王朱寘鐇之乱和宁王朱宸濠之乱等藩王叛乱。不过呢,这些藩王是无法与中央对抗的。宁王朱宸濠之乱,不到两个月就被压下去了。安化王朱寘鐇之乱更是只持续了18天。大部分时间里,明朝藩王都是安分守己,以备勤王的。
三、大臣留存情况不同
皇室后代要想复国,光靠自己还是不行的。如果有大臣能帮忙辅助,皇室的复国之路就会更加顺畅一些。
1.唐朝大臣
后梁太祖朱温是一个狠角色,他的谋士李政也随主。这个李振,有些才华,早年科举屡试不中。所以他看待李唐的旧臣,有一种又羡慕又痛恨的病态心理。唐哀宗当政时,李振见朱温已经杀了唐昭宗的九个儿子,于是鼓动朱温对李唐旧臣下手。朱温于是在滑州白马驿对三十余名李唐臣子痛下杀手。李振还未尽兴,于是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是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朱温也赞同,于是又把臣子的尸体投入黄河。
至此,忠于李唐的臣子所剩无几。
2.明朝大臣
相比性命不保的李唐大臣,明朝的大臣可是幸运得多。明朝的大臣不止保住了性命,而且还有左右复国政局的本事。凤阳总督马士英、户部郎中史可法,支持了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在福州,翰林院修撰黄道周、都督同知郑芝龙拥立了唐王朱聿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