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卫长安分部统领李云将长安巨变的前前后后具体细节当面汇报给王师范,足足说了半个时辰之久。
而起初十分急切的王师范,随着了解的深入,渐渐地恢复了一贯的冷静,没有插话一句,只是静静地听着,心中暗自琢磨。
终于,李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整个人不受控制地栽倒在地,他太累了。
当任务完成,这个支撑他的精神信念力量消退,人自然因体力透支、精神匮乏而不省人事。
王师范立刻命门外执勤的亲兵将李云抬到厢房休息,并去请淄川城中最好的大夫,嘱咐务必好生照料。
而他自己则快步直奔州衙大堂侧后的签押房,那里是杜荀鹤、张文蔚和敬翔每日工作的地方,杜、张二人居于左侧,敬翔居于右侧。
因敬翔又添了新的职务“淄州司马”,所以,在州衙中人多称其为敬司马,军中则称其为敬军师,王师范依旧称呼其为军师。
见主公亲自来到签押房,而不是平日般由亲兵代为传唤,三人不约而同地起身,知道定有要事。
王师范挥手阻止了三人的虚礼,直接在上首主位落座,看了一眼敬翔,凝重说道:“军师言中了!”
这是一句没头没尾的话,但三人互相交换一下眼色,缩紧了嘴唇,略一点头,显然都猜出其中所指。
“长安是什么时候陷落的?”杜荀鹤问。
“十二月五日。”
“这么快!竟然只比东都洛阳晚了十八天就陷落了!那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潼关,难道是摆设不成?”张文蔚猜到结果,却惊讶于长安失陷之速。
敬翔在三人之中最是镇定,摇着羽扇,装了一会儿逼,随后口吐禅机,神棍布道。
“潼关可不是摆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并非虚言,如果翔所料不差的话,不是关中有人通敌,就是官军、甚至是朝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言之凿凿,甚是笃定。
“军师又言中了,确是朝廷不够重视,义父田令孜身为潼关主将,却只是在京中遥领此职,致使前线群龙无首,再加上粮草不足、箭矢短缺,一日之内就被贼军攻破。”
“那长安呢?”
“陛下出幸山南,旧臣被抄家残害、百姓被劫掠流离,一座贼城而已。”
没人再问了,王师范也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杜、张二人是怎么也想不通此中因由,熟知国事的他们,自是知道长安以西历来就是大唐重兵集结之地,怎能使长安轻易陷落?
敬翔是猜出其中缘故的,只是他没有说,而是看向主公,低声问道:“主公意欲何为?”
“本刺史同意军师之前的建议,只是此中事关重大,关系我王氏一门的兴衰荣辱,故需要回趟益都县,亲自向父亲禀明,军师就随我一同前往吧。”
转过头,又对杜、张二人叮嘱道:“此事目前只有我们四人知道,最多再加上刘鄩,暂且不要外传,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明白,主公尽可放心。”杜荀鹤虽想不透长安之事,但却知道此时自己该做什么。
王师范点点头,表示信任,随即朝房外走去,敬翔紧随其后。
二人直接前往军营,将军中事务暂交王猛掌管,叫上刘鄩,三人快马加鞭朝益都县而去。
王猛不敢怠慢,严明军纪,通报全军,“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出营”,而且加强了淄川县四境的哨探,当然,这个举动普通士卒是不知道的。
破浪军由此进入内紧外松的状态。
益都县王府书房墙壁后的密室内,王师范三人头上热汗未干,显然是刚到不久。
除了他们三人,王敬武及其心腹爱将王忠、李嗣业、张厚、邵播尽皆在座。
“大郎带回来一个天大的消息,黄巢攻入长安并已登极建国!”王敬武威严而沉声说道,主要说给王忠四人听。
四人中最是鲁莽的张厚,被这个消息震得张口结舌,没有像往常一样抢着发表意见,其余三人亦皆陷入了沉思。
他们虽然短暂沉默、吃惊,却并不愤怒,因为他们心中并无爱国的概念,长安失陷也影响不到各人的命运前途,他们的忠诚是对于王敬武个人或者说是王氏家族的。
“大帅,如何应对?请明示,末将必依令行事。”办事稳重且对王敬武绝对忠诚的王忠,第一个表态了。
“阿忠说的也是我们的意思,一切由大帅定夺就是。末将有些耳闻,仅供大帅参考。
自黄巢攻陷东都洛阳后,朝廷各地官军降贼者不在少数,如今整个河南大部易帜,就是天平、泰宁两镇也有异动......”
这李嗣业不愧是智囊,先是表态支持,随后将平卢镇周边形势摆出,暗示王敬武归顺新朝也是一种选择。
王敬武对自己这个智囊最是了解,已经听出他话中的意思,冲他轻轻一点头,表示明白。
邵播、张厚二人,一个过于谨慎,缺乏临机决断,一个心思大条,不善谋划,却有一个好处,每遇大事皆以王敬武马首是瞻。
这次也不例外,“听从大帅安排就是。”
“安师儒是什么态度?”李嗣业试探问道。
“此刻他尚未得到消息,不过最迟也就是这一两日之间的事。
哼,以他多年来养尊处优的懦弱性子,刀未架到脖子上时降贼不太可能,但也别指望他能发兵勤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