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董事会开得很成功,穆珍顺利当选上大治集团的董事长,这个消息好似一阵风,立即刮到了小王庄村,当日成为大治集团上下员工及小王庄村村民的餐桌上最热议的话题。
有担忧的,认为穆珍太年轻,天成这么多年都没有经营好的集团,现在穆珍能管理好吗?更何况接到手的又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呢?
有担心的,认为穆珍当集团的一把手,会影响到自己的收入。
更多的是信任与企盼,穆珍几年来为集团的付出有目共睹,这些人心里明白,假如没有穆珍的苦心经营,也许大治集团早在一年前的猪价下跌时,就已经难以维计,正是穆珍指导攻关,克服困难,接下了省城市绿化项目,为集团发展赢得了资金与解难的时间。
对于别人的解读,穆珍无暇顾及,他首先要解决面临的最大难题——人员问题。
大治集团成立短短几年的时间,行政办公人员的雍肿,已经形成的养闲拥懒的不良风气,这对于集团的健康发展已经形成了严重的障碍,穆珍也知道这些人员的背后大多有着密集的人际关系,弄不好牵一发而动全身。
先前自己曾想过将这些人员剖离到下属的几家企业,可转而又想到如果下放到各企业,这些人带去的不良风气会影响到下属企业的一批人,到时候更不好收场,现在穆珍务必先解决好这个问题。
上任的第一天,穆珍给人力资源部部长李宪龄打电话,让他到自己办公室来一趟。
这位李宪龄还是有一定来头的,据说他表姨夫是县里的一位领导,当年初安排到集团时,只是饲料厂的一位普通职员,可没过两个月,那位领导便请天成喝酒,称这李宪龄在另外的公司里做过人力资源工作,在饲料厂有点屈才云云,天成顺水推舟,便将他调到集团任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来了不到一年,人力资源部长小王考取了公务员,这位李宪龄便顺利升上了人力资源部的部长。
本来这是一个识人荐人的位子,可这位李宪龄仅仅依靠关系占坐上了这么重要的位子,让下面的不少人有点寒心,假如这李宪龄做得称职还可以让人理解,偏偏这位李部长靠着这个位子,成了他在集团内建立自己团团伙伙的平台。
李宪龄制定的员工考核制度,让员工互评,然后将互相评议的结果由他组织人来汇总,汇总的结果作为发绩效工资的依据。
这种制度,很快让明眼人看明白。那些看出门道的员工,便动了歪脑筋,评审前提着礼盒到李宪龄家里一坐,这期的绩效自然便成了优秀,那些默默无闻实干的人只能靠边站,穆珍曾经对此提出过意见,这位李宪龄振振有词地还说出“这种考核制度我们不是独创,大家都在用,说明有什么什么科学性,什么什么合理性”,穆珍自知无趣,也只能任由其去考评,任由其去折腾。
现在自己要面对这样一个能说会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部长,重新对其提要求,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正在沉思中的穆珍听到敲门声,立即喊了一声“进来!”
“董事长,您找我?”进来的李宪龄好似换了一个人,极为客气地与穆珍打着招呼。
“坐吧!”穆珍挥了一下手,示意让李宪龄坐下来。
李宪龄坐下后,穆珍开门见山问道:“咱们集团频繁进出,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岗?”
“这个,这个,我还真说不上来,我回头让他们给你统计个数!”李宪龄有点不明白,这位做了几年的总经理,为何第一天要向自己打听员工的人数。
“那这次绩效拿到优秀的有多少人?”穆珍接着问道。
“大概有五十七人!”李宪龄皱了一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