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一中是c市最好的中学,初中与高中部一体,校园里绿茵成行,种满了梧桐树,初夏的季节绿意浓浓,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少年气。
一中离温杨家的东城区有些距离,他出门做公交车到达学校已经是二十分钟之后了。学校的校门敞开着,左边的篮球场内有附近的学生正在打球。温杨刚走几步,就听到身后有人在叫他。
温杨回头,来人穿着运动背心和短裤,手上不停地拍打着一个篮球,“温杨,你来学校做什么?打球吗?”
这人是温杨班上的同学,叫许磊,个子高运动神经发达,是班上的体育委员,和温杨关系不错,在班上也能说几句话。
“没,赵老师找我有事。”
许磊微妙地哦了一声,“好学生哦,放假还这么努力。”
温杨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摇了摇手,“我先走了。”
许磊吹了个口哨,“嗯好,有空一起打球。”
20世纪末期,国家正逐步和国际接轨,不仅鼓励经济走出去,文化教育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重华一中向来奉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步成为全国性的名校,每年都会培育一些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去年重华一中在一次国际的数学比赛上获得不俗的成绩,引来英国一名教育学家的关注。只是这位教育学家来得偶然,等学校接到消息,大多数老师都已经出门旅游去了,留下的小部分看得懂英文,但说起来就有些困难了。
正发愁间,赵老师突然想起班上那个从小学跳级上来的温杨,和学校领导一说,就打了个电话,让温杨过来试试。
温杨走进赵老师办公室,一眼就瞧见学校不少的领导正排排坐,脸上都有些忧愁的神色。
他定了定神,微微笑了笑,“赵老师。”
赵老师一见他就招招手,“温杨啊,快过来。”他拉过温杨,拍了拍他肩膀,介绍道,“李主任,这就是温杨。”
李主任打量了一下,“他就是那个跳级上来的学生?今年多大了啊?”
温杨回答,“十一岁,下年就十二了,李老师。”
“这么小?听说你成绩很好,不错不错。”李主任先是称赞了两句,又问,“听赵老师说,你英语不错?听说怎么样?”
温杨说:“还行吧。”
赵老师看不过去,“哪里是还行啊,李主任你不知道,温杨在英语课上看英文原著呢,就让他试试吧?”
“赵老师,先别慌,”李主任想了一下,“这样好了,你说几句英语我们听听?”
温杨略沉默了一下,改用英语问,“需要我说些什么?”
他在国外待了好几年,经典的伦敦口音和大众的美国口音信手拈来。李主任一听,立刻拍了拍他肩膀,“温同学不错,这样吧,你跟我们来。”
校长此刻正在办公室陪着那位教育学家,他年纪不小,头发花白,带着一副无框眼镜,整个人显得睿智而又和蔼,神色平静,很有风度,一看就是个有涵养的人。
但是他身边的那个年轻助理,却始终目光倨傲,下巴高抬,根本不拿正眼瞧这位校长。
一中的校长姓胡,今年也五十多岁了,一辈子教书育人,在数学上颇有心得,只是这辈子没怎么接触过英语。那个助理看上去不超过二十五岁,对他这样无礼,他本该是生气的,却偏偏不得不容忍赔笑。
这时李主任带着温杨走了过来,敲了敲办公室的门,在一老一少两个英国人好奇的目光中淡定的走了进去,说,“校长,这是温杨。”
胡校长惊讶了,就听旁边的英国人说了一句什么,然后这个看上去才十几岁的孩子转头微微一笑,跟着回了一句。
李主任只是口语不太好,还是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忍不住鼓励地拍了拍温杨的肩膀。
那个英国人绅士的笑了笑,胡校长也看出他对温杨很满意,连忙说,“温杨是吧,快坐吧。”
“好的,谢谢校长。”
温杨朝胡校长点了点头,十分礼貌。
一时间胡校长对这个学生也满意起来。
国家逐渐强盛,一步一步进入国际舞台,也有很多人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产生了好奇心。史密斯教授就是其中一人,他是著名的教育学家,正巧最近有时间,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教育,就定下了来中国的行程。来重华一中完全是意外,本来他是准备直接去其他几所著名的学校,可是听说了重华一中的数学成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