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意齐和净,即祭神前使自己身心清洁,言行规整,以表示对神的尊敬之意,它的根源是从古代祀神、祈福等巫觋仪式中发展而来的。古人祭祀鬼神,特别讲究净民诚意,在《庄子.人世间》中,庄子就假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明,澄心静虑,不存杂念的“心”,比“不饮酒,不茹荤数月”式的“祭祀之”更重要。古人认为只有诚心诚意,鬼神才会受到感动,来消灾降福。否则心不诚则神不灵。所谓“及其将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乐听,心不苟虑,手足不苟动。”《礼祀.祭法》说的就是这种意思,《孟子.离娄》:“戒沐浴可以祀上帝”。《礼记.曲礼》:“戒以告鬼神”,说的都是这种意思。如果说:“定其心”是表现人们对神的虔诚之心,那么“洁净其体”,则在谎诚之心上又增加乞求神灵庇佑的迫切心情,希望借助超人间力量来拯救自己。他们认定神与人一样有同情与怜悯之心,谁最受苦,他就同情谁,谁最虔诚他就怜悯谁。在这种仪式中,人们或是沐浴戒,不近腥荤,不行房事,以表示自己虔诚,或毫无保留地向神倾诉自己的罪愆,以求神的宽恕,或折磨肉体求得神的怜悯与同情。因此,对神的真诚信仰,加上“定其心,洁净其体”及自我折磨,正是“通神”或“见鬼”的门径,所以《礼记.祭法》又说:“者精明之至也,所以交于神明也”。
早期太平道与五斗米道时,已有醮活动。《太平经》中载有向天神祈祷和称谢等仪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施行符祝,令病人悔过。五斗米道的祭酒,还负责为病人向天、地、水三宫请祷,五斗米道还规定于五腊日“戒沐浴,朝真行道。”看来原始道教时期醮活动内容还不够丰富,科仪也不够完备,后来太平道遭受镇压,张鲁的五斗米道被招降,它们的醮科仪逐渐荒废了,迨魏晋南北朝贵族道教改革原始道教,对醮科仪进行整理和补充,特别是道教大师陆修静对醮科仪十分重视,他在总括三洞的基础上,撰写了众多的科仪著作,《无上黄录大立成仪》说:“陆天师复职撰次,立为成仪祝香启奏,出官请事礼谢愿念,罔不一本经文”。后来逐步形成了所谓九十二法,三录七品,六种和十二种等。
所谓十二《洞玄灵宝五感文》说:上清派的法有两种,叫“绝群离偶法”和“孤影夷豁法”。灵宝派的法有九种,叫金录、黄录、明真三元、八节、自然、三皇、太一、指教等。正一天师派有一种叫涂炭。这些法各有不同,上清派的两种比较简单,主要离群索居,独处静默,绝食服食,抱元守一,和佛教禅定方式很接近,而灵宝派各就比较复杂。据《隋书.经籍志》、《洞玄灵宝五感文》记载,大体上在举行仪时,要先筑坛三层,每层“皆置绵绝,以为限域”,即每层都用竹栅栏与绳子围起来,而在每层中,又各开若干门,其中最上一层开十门,酷似八卦阵,各门都是一种象征。在坛口上安五张台案,书五方天文,“天文”上各镇以一枚金龙,一炉香火,在重坛之下,又用十二个小道士,手执幡、扇、鹤羽、节旌、跟着主持仪的道士吟诵步虚、缭绕旋转,但仪上的主角不是道士,而是为祈福消灾而来敬神建的俗人,称为“主”。据《隋书.经籍志》说,他们首先戒沐浴,不食腥荤五辛,不行房事,然后毕恭毕敬,依次进入坛,“鱼贯面缚,陈说愆咎,告白神祗,昼夜不息”,一连进行三至七天或十四天,颇似基督教的忏悔祷告。而正一派的涂炭“以苦节为功”“以黄土泥面,被发系著栏格,反手自缚,口中含壁,覆卧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头谢罪”,一连三十六天。据说这种法威力无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