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除了擦屁股的草纸不是从陈记出的,其他只要跟纸沾边的生意,陈记是宁可错杀,绝不放过...”
陈老五愣,愣之后就惊,面上却看着十分平静,眸光低了低,迟疑道,“...莫非,真是那小娘养的挣下的?”
董无波有几斤几两重,他是清楚的,有点本事,但没这么大的本事。
......
刚回宣城府,陈老五一进宅门,便见陈二爷陈猜急急匆匆朝外走。
陈老五笑呵呵地搭上句话,“哪儿搁去呀?”
陈猜是个锯嘴闷葫芦,见到五叔,满脑门子官司却不知从何说起,“哎呀”一声便道,“城东,作坊出了点事!哎呀,说不清,等回来跟您详说!”
陈老五笑眯眯地点头,从袖兜里掏了两块拿油纸包着的丁庄米糕,“...多半没吃午饭,特意给你带的。”
陈猜感激地接过,“您记得我爱吃丁庄的米糕!”
陈老五亲昵地揉揉陈猜的脑袋,“你就是五十、六十、八十岁了,不也是五爷爷的亲侄儿吗?”
陈猜感动地摆摆手,拖着胖墩墩的身体转身笨拙地向外小跑。
待人走过回廊,陈老五侧身同陆儿轻声交代,“...去,问问哪个作坊、那间铺子出什么事了?别打草惊蛇。”一边说着,一边往里走,进正堂,便见瞿老夫人正吃午饭,长房遗孀段氏陪着用饭,二房的许氏站在瞿老夫人身边夹菜。
三房的孙氏,估计又躲在房间里打火锅。
陈老五笑眯眯,“嫂子,我回来了。”
瞿老夫人点点头,许氏忙转身见了礼,段氏抬眸看了陈老五一眼,神色很淡漠。
陈老五心头嗤一声,老大这都没了,这段氏还端着知府夫人的架子。
陈老五回头转念一想,男人没了,人儿子还顶事呢,一个陈笺方又能保长房长盛不衰三十年,便慈祥和蔼地同那二人都打了招呼。
瞿老夫人吩咐人端椅子放凳子,把拐杖往边上一顺,示意陈老五站近点,“可顺畅?这几年丁庄的草料越发紧俏,我听说福荣记的二当家入秋后就立刻去定了草料,一下定金就是三百两,我生怕你去晚了,啥也捞不到。”
陈老五想起丁庄的农户一听说是陈记来收,气氛之热闹,态度之热情,恨不能将一整个草场卖出来,甚至价格上也谈得很是公道。
就有一点不愉快。
有个庄头一听陈记就问他,“...咦?去年那个小姑娘哪儿去了?今儿怎么没来?若她来,我还预备杀了家里年猪,给她搞一顿正儿八经刨猪汤来着。”
什么小姑娘不小姑娘的,陈记哪儿来的小姑娘,小姑娘的生意也敢做,不怕不靠谱吗?
陈老五心里过了一遍,面上却很稳沉,“咱们陈记厚道又业大的名声在外,就算是旁人先去,庄头和农户也更愿意出给咱,这回收料收得很顺利,花了二百两银子定了十个月的草料,我看过那些料,韧劲足又长,很适合做熟宣。”
“你办事妥帖,我向来放心。”瞿老夫人又预备叫人再拿副碗筷来。
商贾人家,又都是长辈晚辈,男女之别没这么严苛。
陈老五赶忙推辞,“嫂子,路上吃过啦!吃的方糕和凉水,对付两口,胃里现在实着呢!”话锋一转,笑着说起瞿老夫人一定感兴趣的事,“待收完草料,我还特意回了趟老家儿,二郎瘦弱了,许是受他老师影响,神色看上去也有些疲倦,我还给他留了两只山里新收的参。”
果然,瞿老夫人放下了筷子,蹙眉,“二郎很疲倦?”
陈老五笑道,“您的孙儿您知道,二郎向来担得起事,青城山院散了,他把那些没去处的读书人接手了,找了个宅子,自己的书不读,给人家全天当夫子,晚上回来再做文章温书——日夜颠倒、黑白忙碌,这能不疲倦吗?”
瞿老夫人眉梢间有冷戾,看向段氏,“二郎的信里,与你说过这些事没?”
段氏轻轻擦了嘴,将绢帕放在一边,神色如常——也就是没有神色,“他都有功名加身了,若他爹不死,已娶妻生子,媳妇既不是他主官,又不是他上峰,二郎倒也不用事无巨细地汇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