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私心,尤其是做这种赚钱的事儿,都不愿在村里张扬,李明财每天早上都是天不亮就出发,生怕碰见村里人。家里也是被下了封口令,不准在外乱说,村里聪明人可不少。
这一个星期来,都过得紧张兮兮的,生怕被别人发现家里的秘密。李秋寒觉得这样太累,每天都是起早摸黑的,人久了也受不住。
劝了李明财两次,但李明财每天都是乐在其中,这可比种几年的粮食都来钱快。大家都穷怕了,不愿意过上以前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糟心日子。
手中有钱,心里才不慌。
其实李秋寒觉得可以带动村民们一起,自家做一个二道贩子,但李明财一直没有松口,只能作罢。
在村里就算收一块钱一斤,大家也会很乐意,这种不计成本的暴利买卖,谁都是乐于见成的。
李秋寒去县城的时候,特意调研了一下城里的餐馆,二十多家大大小小的餐馆,这一块的市场前景很大,一个人做其实也就只是赚点小钱。
到最后,要想赚大钱,还是得靠集体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
李秋寒看着日子一天天地往后走,冬天也就越来越近,到时候错过这次机会可就不知道还有没有了。
越想心越烦。
所以只能自作主张,亲自到村里去宣传一番。说起村里的大哥大嫂,大叔大婶,大爷大妈们,对李秋寒这个小后生还是比较尊重的,毕竟谁家没有个孩子在小学里念书呢。
现在大家地里的活基本上算是完了,闲的人比较多,最多也就进山里砍砍柴。
不必挨家挨户的说,挑几家空闲劳动力多的,在农村,半大孩子都能算个劳动力。
“秋莲婶子,我爸在家里收石蜯呢,一块钱一斤,你叫广德叔晚上去沟里转转,捉的石蜯直接送家里去,给现钱嘞!”
“玉兰嫂子,我爸在家里收石蜯呢,一块钱一斤,你叫得生大哥晚上去沟里转转,捉的石蜯直接送家里,给现钱嘞!”
“国强大哥,我爸在家里收石蜯呢,一块钱一斤,你晚上去沟里转转,捉的石蜯直接送家里去,给现钱。”
李秋寒走了十来家,话重复了几十遍,说得口干舌燥,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去,但事情做了和没做还是有很大区别。
晚上的时候,李秋寒留心观察了一下,好家伙,沟里稀稀拉拉的灯光还真不少,看来是财帛动人心。“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攘攘熙熙,皆为利来。”这句古话还是有一番道理。
家里的钱是高玉梅在保管,李秋寒不用通过李明财的手把这事坐实,阻力小了不少,高玉梅是很相信儿子的。
夜很深了,李秋寒特意打开了家里屋檐下的灯,以此为信号,告诉大家人还没休息,赶紧把捉到的石蜯送来。
第一个来的人是李国强。
“国强大哥,捉了多少?”
“还行吧,大概有五六十斤。”
过了秤,六十五斤六两,李秋寒爽快的给了钱。
李国强得了钱,异常兴奋,走之前问明天还收不收,李秋寒承诺以后都继续收。
下一个。
也有精明人,拿几只过来先试试,等真的拿到钱,才说还有,赶紧去拿来上称。
李宝珠和李芸瞌睡多,早早地就上床睡觉了,高玉梅负责过秤,李静和李铮负责安置收上来的石蜯,而李秋寒则负责结账记账。
等到李明财回来的时候,看见家里站了五六个人,有说有笑的,搞不清楚情况,直到看见家里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