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的晋宫中,却是一片祥和宁静。
只是,在这表面上的宁静背后,却隐藏着别样可怕的汹涌风波。
姬琼怡然自得的坐在寝宫内,隔着厚厚的帘幕,满意的听着帘外的少年重耳在师保的督导下,一首首的背诵着书中的内容。
为了把自己的儿子重耳培养成晋国未来最理想的国君继承人,姬琼为重耳请来了晋国最有名望的老学者做师保。
这个师保确实很尽职尽责,总是竭尽全力地教育重耳读书识字,以及简单的算术和历史知识。
他还努力地培养重耳在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各种才能,让重耳自幼接受全方位的文化熏陶。
当然,在所有的教育中,姬琼最在意的还是仁德礼义的教育。
因此,对重耳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容,姬琼总是事先经过精挑细选,全部过目之后,才会让师保教给重耳。
此刻的重耳,正在背诵一首名为《假乐》的诗。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
受福无疆,四方之纲。之纲之纪,燕及朋友。
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堲。”
师保耐心的为重耳解说着这首诗的含义。
“这首诗来自《大雅》,是昔日周王室为周宣王行冠礼时的冠词。
当年,周宣王静临危受命,继承君位,文武群臣都把匡复周室的重任寄托在他的身上。
所以,宣王的冠礼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周王室至关重大,举足轻重的事。
通观全诗,除了对宣王无以复加的赞美之外,也深蕴着对他殷切的希望。”
姬琼遥遥的吐出一句话:“重耳,你也学诗这么久了,倒是试着说说看,你从这首诗的诗句里都读出了什么?”
重耳愣了一下,稍稍稳定了一下心神,谦恭的朗声答道。
“回母妃的话,这首诗共有四章,表现了周朝宗室,特别是急切希望振兴周王朝的中兴大臣对一个年轻君主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
‘假乐’二字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或用途,‘显显令德’开门见山地赞扬了受冠礼者的德行品格。
之后的诗句,称赞了宣王能够顺应民心,谦逊地遵从臣民的意见,乃是皇天授命,赐以福禄。”
姬琼微微一笑,温柔的赞许道。
“不错,重耳,你果然十分聪慧,一下子就看出了诗句内的意图。
刚才你说的这一章看似平实,但在当时周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表达了无数臣民对宣王的无限期待和信赖,实际上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情深。”
“谢母妃夸奖。
至于第二章,则是顺势而下,承上歌颂宣王德荫子孙,受禄千亿,落笔于他能够‘不愆不忘’,一丝不苟地遵循文、武、成、康的典章制度,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和劝谏。
这些话里,也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教训,夷王、厉王因为违背了这两点使宗周几乎灭亡,其代价不可谓不大。”
姬琼有些情不自禁地叹息道:“何止夷王、厉王两位国君呢,其他各诸侯国里也总会出现几个暴君、昏君。
无论历史上有多少前车之鉴,却还是阻挡不住他们毁灭国家的行径。”
重耳也感叹地点了点头,继续解读诗句。
“因为这首诗是举行冠礼的仪礼用诗,有着它现实的要求,故而第三章便转锋回笔,热烈地歌颂起年轻的宣王有着美好的仪容、高尚的品德,能‘受福无疆’,成为天下臣民、四方诸侯的纲纪。
末章又紧接前文之辞,勾勒出行冠礼时,宣王礼待诸侯,宴饮群臣的的活动场景,就此诗看来,周宣王他真的是一代明君啊。”
姬琼微笑着问道:“何以见得?”
重耳坚定执着的答道:“周宣王年轻有为,且能为天下纲纪,使举国上下情意融洽,‘百辟卿士’没有一个不爱戴、亲近他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