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章旻青对天主教持什么态度,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所谓的事,本不该引起郭静居和金尼阁的重视。可莫名其妙的,这两个人就是对章旻青所持的态度感到有些紧张。
不过想想也是,从天主教进入中国以来,那怕是在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在这之前,他们就从没见过象章旻青这样的一个西班牙语这么流利的读书人。从章旻青所说的西班牙语的流利程度来看,感觉就像是从小在欧洲长大的一样。
只是在之前章旻青说的话里,他把郭静居他们两个称作了“神父”。就从这个词来说,就证明章旻青并不是在欧洲长大的。因为在这个时代,他们这些来东方传教的人,不管是教廷还是民间,大多称他们为“修士”,而被教廷正式授予职务的,教职则至少是个“主教”。也就是说,在欧洲称呼他们这些人,只会是“修士”或者“主教”,绝不会称带有歧视味道的“神父”。
这样一来,这个章旻青在郭静居他们眼里,就更神秘了。是在什么样的中国家庭长大,才能说这么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他的家里还有谁会?他们对天主教的态度如何?
现在,章旻青明确的表明了态度,但这个态度却不能让郭静居他们满意。章旻青嘴里“导人向善,律己而不强迫他人遵循的宗教”这样的对包括天主教在内的宗教的描述,潜台词就是不信这世间有神灵的存在。这样的宗教观,是他们感觉难以理解的。
在他们到达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中国人也是相信有神灵的存在的。别的不说,就拿大家对皇帝的称呼或者描述上,“天子”这个词,本身就是对皇帝个人神格化的一个称呼,因为这个“天”就是一个神格化的特指。从这个角度引申出去,甚至可以推导出,这个章旻青是个蔑视一切权威的人。
而不管皈依那种宗教,不论是中国固有的道教,还是来自西亚的佛教,或是他们致力传播的天主教,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对神的敬畏。
不管这个神是道教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三清,还是“玉皇大帝”,亦或是佛教的“佛祖”、“菩萨”,或者他们天主教的“耶稣”和“圣母”。
没有发至内心的敬畏就不存在皈依,即便是口头上宣称的信奉,这些人的内心也是邪恶的。
现在,章旻青的话,却是在一种俯视的角度上。这如何能让他们满意?
他们三个的对话都是用的西班牙语,这让主人李之藻感觉很尴尬。虽然他也在学习拉丁文,可实在听不懂章旻青他们说的话。而杨廷筠接触天主教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在不久前,用佛教观点与郭静居进行了一番辩论,被郭静居折服后受洗皈依了天主教,可他们的交流是用的中文。
不甘心做摆设的他,低声问了坐在一旁的金尼阁之后,他对章旻青的观点感到了愤怒。在他看来,不管信奉什么,道教也好,佛教也罢。你可以不信天主教,但人怎么能没有敬畏之心?那样的话,岂非为人做事都可以肆无忌惮,毫无顾忌了?
“章公子,你是觉得这世间,没有神灵?那这干旱水灾,因何而起?天地日月,因何而生?乳臭未干,便如此狂妄,你的师尊是如何教导你的?”
因为愤怒,他的这番话说得很是难听。
听到杨廷筠的这番指责,章旻青心里暗自苦笑。人类在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无法解释的时候,不明所以的他们,很自然的就把这些现象归结为神灵的操纵,对猛兽、水火、日月星辰、高山大泽、一直到各路神灵等等那些不可抗力,或者是无法理解的事物产生崇拜。
如同此刻杨廷筠举的这些例子,这个时代的人类,还无法对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做出合理的解释。那么,他们把这些都归结到神灵的操控,实在是太自然了。只是章旻青来自数百年后的时代,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绝大部分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再让他把这些现象归结为神灵的作用,那就太可笑了。只是,他该如何举例说明,这让章旻青很为难。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实验设备,各类机械的成功制造,以及一些专用仪器的应用为基础的。可现在,他手上并没有这些东西,又如何能用直观的演示来说明什么呢?
“从上古时代,我等人类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到现在,兴修水利,建造屋舍,食不厌精,俱为神灵之故焉?炼铁煮盐、硝皮纺织,皆为神明教导?凿渠北上行漕运之便,立帆借风行舟船之利,亦为神明所示?非也,此皆乃人力所为。
我华夏与泰西同在天地之间,若有神灵,当共之。为何饮食衣服尽皆不同,体貌各异?文字语言,风俗用具,亦无任何共通之处?如有神灵,何偏颇若此?
华夏传承至今,自轩辕氏起,迄今已历数千载。而泰西诸国,亦有千年,为何之前泰西人不能扬帆万里至我华夏,而今能来之?盖现在泰西能造出巨舟,不畏风浪而已,这并非神灵之力,俱为人力。
天下之大,浩瀚无际,若无舟船车马,以人力行之,恐尽毕生之力,亦难以穷之。种种自然之力,实吾等不能穷其理,便无奈归之与神怪尔。是以,学生才广求泰西典籍,欲与我华夏典章对照,以他山之石以攻玉。”
章旻青实在是没有太好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做辩解,毕竟前世的他只是个专业的军人,而不是个学者,对那些自然现象的解释,仅仅只是上学时学的那点皮毛,根本不可能做进一步的解释。
所以,他把人类在生活方式上的向后变化作为论据,来试图说明这个世界的进化,并不是神灵的主导,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