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这过程中增加的运输成本甚至不到一分钱,可以想象上海的外国商船这一来一去能赚多少钱,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短短几年内,上海就会超过经营海外贸易数百年的广州,跃身成为中国第一贸易大港。
本来,这种变化对中国商人也是好事情,可惜中国商人互相压价的毛病爆发,清廷没能力也没意愿整合生丝行业,使得杭州、嘉兴和湖州三地的生丝出口价格不断下降,从最早的四百银元左右下降到如今的每包三百元。
而且,李仙有理由相信,如果再没人干涉,生丝的出口价格最终会下降到二百银元以下,导致欧洲那边靠生丝赚得盘满钵满,而中国这个原产地的商人却不断倒闭的窘况。
“当前生丝和丝绸行业情况分析”这本小册子正好深入分析了整个行业的历史背景和未来前景,还提出建立现代特色的生丝托拉斯机构,对出口价格进行调节,免得商人们光赚吆喝不赚钱。
当然,小册子还提出当前生丝行业的不足,也就是说从头到尾都手工操作,导致明明蚕茧的质量很好,拉出的丝却不均匀,容易拉断,拿到欧洲后只能当做低一档的商品出售的情况。
欧洲毕竟在技术普及的道路上先走了一步,大量使用蒸汽机缫丝机,不仅提高了生丝产量,减少废丝的出现,还使得丝线均匀光滑,看起来就比手工缫丝的中国土丝强一些。
对这一现象的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国也采用蒸汽机缫丝机,将土丝转成所谓的厂丝,那样就能将生丝的价格大幅提高,销路反而会更好一些。
就算不直接收购蚕茧后缫丝,就是收购现在的土丝,然后用蒸汽机缫丝机重新拉伸拉长,也能显著提高生丝的质量,价格能从目前的三百元每包的水平,直接翻一倍,达到六百元每包的价格,货物在欧洲也能更好卖一些。
另外,在缫丝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础上,还能大量建立丝绸工厂,生产出优质的丝绸后出售到各个国家。
其实,从明朝以来,甚至是千年以来,中国丝绸都是优质商品的代名词,引得欧洲和亚洲的上层阶级疯狂。
但是到了清朝,特别是清朝中期以来,外国的丝绸纺织能力大幅提升,使用的还是优质丝线,质量逐渐超过中国丝绸,然后把中国丝绸一点点挤出市场。
到了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丝绸的出口额进一步下滑,逐渐出现生丝贸易额高过丝绸的情况。
就是在上海,大部分外国商人都是直接收购生丝,而不是丝绸,原因就在这里。
其实,这时代的中国也不是没有顶尖的丝绸,但都需要由最出色的工匠,用手工操作的方法一点点生产,产量极低,还主要供应皇室等特权阶层,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因此没有什么贸易价值。
总之,按照这本小册子的规划,华夏军要依靠自身在机械方面的优势,大幅提高整个生丝和丝绸产业链的机械化程度,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其涉及的资金量和影响力都不比关税改革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