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皋通的原话不是那么说,毕竟现在华夏还是一个概念,并不算是一个种族或族群而存在。【】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并非是指种族或族群,顶多就只能算是一个文明体系。
皋通的原话里面不会看见任何与华夏有关的字眼,不过整句话的意思就是那样,特别想表达的就是那段“为周天子分封”“国君”这些意思,他们肯定是知道魏国和韩国现在是汉国的受保护国,而受保护国基本上是与藩属国没什么区别的,这么一来显然是在委婉的表示“我们已经愿意成为汉国附属国的存在,每年必然会派人前去听成,汉国的大王有什么要求也能协商”。
瓯雒国所谓的“听成”是一个老词,那都是春秋时期的用语了,总得来说就是“老大,保护费我愿意交了,能不能不挨揍”的求饶。
自从春秋时期的晋国老是喜欢被一帮小弟前呼后拥揍这个揍那个开始,无论是在什么年代,有几个附属国跟随都是一件非常拉风的事情,也是彰显强大的体现之一。
宗主国保护某个或某些国家。从受保护国收取保护费用来作为军费,这也是一种春秋时期最为被接受的图强手段,但是现在距离春秋都多少时间了,各国所图的早就不是收小弟,是对列国的吞并。天晓得开明泮或者说瓯雒国是不是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竟然会想出这么一个办法。
华夏大地早就不玩收小弟的游戏了啊,吕哲当初接受魏国和韩国的投靠除了要有一个缓冲区之外,仅仅是想要造成一种“你看,我并没有强烈的扩张,魏国和韩国那么弱小我都没有吞并而是选择保护。所以我很人畜无害”的假象,用这样的行为来减少列国的敌意。
吕哲已经彻底站稳脚跟,汉国的存在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实,哪怕是秦、齐、燕、赵、魏、韩现在联合起来也难以消灭,说实话已经不怕撕毁伪装。因此在出兵北上的整个计划中,
吃下魏国和韩国也是计划的一部分,就看是和平方式的融合还是武力的兼并了。
说到底吕哲关于一统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他毕竟是生活在“一统思想”已经维持两年多年的土地上,只要有机会必然会重新将华夏大地统一起来。而似乎机会越来越近了?
骆摇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关于瓯雒国是不是华夏体系一员的问题,他想了半天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分辨。
皋通不断地在劝说,瓯雒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蜀国后裔开明氏建立,自然就是属于华夏文明体系的一份子。他还不断地指着自己身上的衣着和那轴国书。瓯雒国的着装与中原那边的款式是一样的,国书也是用象形文字来书写,这些难道不是华夏体系一员的证明吗?
其实也就是在这么个年代骆摇才会犯迷糊。也有选择继续进军或是停下来的权限,若是在后世朝代必然是需要得到来自皇帝的命令才能进行下一步行动。
骆摇仔细思考之后告诉皋通,他会派出部队护送包括皋通在内的瓯雒国使节团成员前往国都南陵,除非是得到来自大王的命令不然则不会停下继续进军的脚步。
说到底瓯雒国还是华夏文明体系的一员,皋通当然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当即不再废话。要求派出人手通知开明泮的同时,恳求骆摇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将他们护送前往南陵。
皋通等瓯雒国的人走后。武梁问:“我们真的要让那些人回去吗?”
那些人不是别人,是皋通派回去通知开明泮的那批人。
骆摇笑道:“无妨。这些人回去或许比不回去好。”
武梁会那么问自然是倾向于扣押或者杀掉,骆摇却是觉得给予瓯雒国一丝和平的希望有利于降低瓯雒国的抵抗。
事实上两人所选择的角度与身份是有直接关系,武梁只是偏将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