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眼见着便到年关,朝堂之上的事情渐渐少起来。科学院进入假期,离京较远的学子,早早地便踏上了回乡过年的路。这年代的假期,对于很多学子来说,基本是在路上度过的。
潘训班没有假期,不过学员交与了河西房,由河西房安排前去宋夏边境实习。当然,他们也带了刺探西夏军情的任务,童贯还是希望那边能有些自己的眼睛,他虽为枢密使,但西军之中,多数将领还是唯种家种师道马首是瞻,童贯想要得到真实的军情,从西军那里未必能得得到。
对杨帆来说,公事少了许多,不过私事也增加不少。一来年关将近,神工楼年终汇账、来年规划等事务,杨帆自然需要亲自过问一番。二来与周若英的婚期便定在腊月二十二,这之前倒是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准备。
而魏王欲招杨帆为郡马一事,在腊月初的时候也摆到了杨帆的面前。魏王乃赵佶的亲兄弟,招个郡马自然不需要托谁作为媒人前去撮合,他要看中了谁,只需跑到赵佶面前说一声,若是赵佶满意,下诏赐婚便是。于是,一个常朝之后,赵佶便宣杨帆单独谨见,询问他对于这门亲事看法——当然,在他看来,杨帆是没有理由不同意的。
所以当杨帆跪拜婉拒之时,赵佶的表情着实有些意外,不过却绝非不快。听到杨帆已有婚约并且马上便要成婚之后,赵佶也没有强求杨帆去做退婚或纳之为妾之类的事情,而是点头思索一会,便以一句“此事以后再说”将这事给压了下去。杨帆本来欲以大义相挟、誓死拒婚的想法,却是没有半点的用武之地。
轻松过了赵佶这关之后,杨帆也暗自揣测,之所以赵佶对魏王欲纳他为郡马之事,有些犹豫甚至是不赞同,恐怕也是忌惮魏王得了杨帆,便会掌握火器制造之法,这正是他的逆鳞所在,所以打他本心里乐得看到杨帆拒绝此事。
这段小插曲很快结束,障碍全无,杨帆与周若英的婚事便急速提上日程。
此时成婚,较之后世,程序上严谨许多,大体有纳采、纳吉、纳征、迎亲四个程序。所谓的“纳采”、“纳吉”、“纳征”,大抵相当于后世的“提亲”、“订婚”、“下聘”,这些程序杨帆虽然没做,但也无需去补,他与周若英在这世上,真正的亲人全无,一些礼仪环节,本就无法进行,更何况,杨帆来自千年之后,对这些本就完全没有概念,而周若英随周侗流落江湖,江湖儿女,便是在关老爷像前拜一拜,就算成婚,哪来得那么多规矩?
当然,结婚么,也不能太冷清,“迎亲”这个最隆重的程序还是需要好好热闹热闹。周若英本就住在杨府,总不能从这屋迎到那屋,若是这样,倒显得像是纳妾了。因此,临近婚期的几天,周若英便搬到了神工楼居住,她名义上乃是神工楼的主人,住在那儿,也是名正言顺。
腊月二十二这日,杨府大门挂起了红喜灯笼,院内扎起了彩棚,从前几天开始,上门送礼的同僚、亲友就络绎不绝。今天是婚礼之日,受了邀请,上门来参加婚宴的人们陆陆续续的都来了。
杨帆在这个世上没有亲人,为了准备婚礼,他便找了专业组织婚礼的商家,此时的服务业相当发达,类似后世婚庆公司的宝庆楼、连理社之类的商家在开封比比皆是。这些商家组织官宦人家婚礼的经验丰富,而且一条龙服务,主持、坐席、衣帽、马轿等一应俱全。有了他们打理,再加上曹蒙、梅执礼、邓之纲等人的帮忙,婚礼诸多事务被安排的井然有序,杨帆也乐得清闲,只做些迎来送往礼节性工作。
夕阳开始落下,迎亲的时间到了。
杨帆换上婚礼服,跨上枣红俊马,领了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向神工楼而去。
神工楼这边,陪着周若英等在那里的,除了樱桃、秋霜等几个丫鬟之外,还有楼里几个年长的掌柜的妇人,她们呆在那儿,主要还是教授周若英一些礼仪性的东西。
而礼仪性的东西,周若英这边能用到的也不多。父母不在,一些东西当然要从简。没费多少工夫,周若英便盖了盖头在几个妇人的引领下上了轿子,一队人马,又向杨府进发。
回到杨府之时,宾客已经到齐,按照仪式,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